從上次來爸媽在線參加“傳統文化 修心養性”修習班,聽夏老師講課到現在,我接觸傳統文化踐行打卡填表之后,我堅持打卡了一百四十天。小半年的時間悄然流逝,在這些天我覺得收獲最大的就是,我的脾氣變得好了很多,對家人也愈發耐心了。
夏老師講傳統文化
一、始于功利,成于習慣
其實剛開始我填寫踐行打卡表的契機是想要漲“工資”,每天兢兢業業、很認真地填表,每天給自己爭取更高分數,因此也養成了一些好習慣。雖然最初的目的并不純粹,但是頭一個月確實是靠著“可以有來自媽媽的獎金”這種想法支撐下來的。盡管最終并沒有得到獎勵,但是我確實也收獲了更多意料之外的回報。
有了開頭,就有了小小的攀比之心。我們一家人一起填表的,還有個小本子記錄我們每天的分數,一家人相互“盤剝”分數,還會使出小小的“手段”,比如我給家里一次洗了三頓飯的鍋我就獎勵自己三分;我養的花開的很好也獎勵自己一分;我幫爸爸媽媽取了很沉很沉的快遞獎勵自己兩分。然后自然而然的,為家里人做事,也是對自己的獎勵,成了生活中的習慣,也不會因為這種小事心生抱怨,家里的矛盾自然就少了很多。家務也不再是推諉的負擔,而是加分的契機。爸爸幫我遛狗的時候會開開心心,我在家里洗碗也洗得心甘情愿,家里的氣氛好了,自己心態就好了很多。
想得開、放得下
二、放下完美主義的枷鎖
其實要堅持填表,不但要獎勵自己分數,還有就是把標準適當降低,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了。你是自己這輩子最親近的人,對自己要求太高,每天生活處在無法達到預期的沮喪中,會很不快樂。比如我自己,原來如果寫的東西不好,我就不寫了;如果背書背不下來,我就不想要去看書背書。但是現在標準降低了之后,我寫東西寫不好,我就寫給自己看,寫得不好也原諒自己;如果一本書我看著老是忘記前文,那我就再看一遍,記不住也沒關系,反正看過了比不看強。
你看,對自己要求降低一點,邁出第一步,比原地踏步還是要強一點的。我字不好看,我就慢慢練字,每天寫幾個,慢慢的字就好看了,就有心情多寫幾個,到現在含笑老師都說我寫的字還是很好看的,也是一種進步。這就是我現在的心得,對自己要求放低一點,出發了總比原地踏步強,對自己要求放低一點,就不害怕出發了。
每天進步一點點
三、共修圈的漣漪效應
當然我現在的動力還來自朋友,我現在開始帶著朋友一家子填踐行打卡表了。為了監督他們可以每天按時填表,我拉了群聊,我自然也要以身作則,每天睡覺前把表填了拍照發到群里。看到我每天堅持,他們也會自覺地填表,偶爾有人忘記,我稍作提醒,他們也會很自覺的在第二天及時交上他們的表格。現在快一個月了,很明顯感受到他們一家人也在往好的方向在努力,也在慢慢和“焦慮”和“急躁”說作別,迎接“從容”與“耐心”。
通過堅持打卡填表,我不僅收獲了更好的脾氣和耐心,還養成了諸多好習慣。最初為了獎勵而堅持,卻意外收獲了家庭和諧與自我成長。適當降低對自己的要求,讓我更容易邁出第一步,從而收獲進步。如今,這份堅持還影響到了身邊的朋友,我們一起努力,共同進步,逐漸遠離焦慮與急躁,擁抱更美好的生活。
心平萬事平